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大衰退》突然爆火于国内的各大图书榜单。”日本消失的三十年就是中国经济的先遣服”,类似这样的言论至嚣尘上。
出于学习的态度,最近我也读了一下这本书,那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辜朝明先生的这部名作,是否真的是对国内当下以及未来经济的预言。

本书的核心论点很简单,即资产负债表衰退是社会经济快速崩塌、迅速陷入严重通缩的核心诱因。在经济繁荣期,社会各企业会大幅举债扩大生产,透支未来以博取更高的利润。
而随着社会总产能开始逐渐超过社会总需求,企业举债的边际收益开始越来越低,甚至收益会低于借贷的利息导致入不敷出。
此时大量企业会纷纷开始收缩负债,开始变卖资产以偿还债务。而当大量资产开始在市场上抛售,资产价格也会迅速贬值进而引发雪崩效应,进入贬值-抛售-贬值的负向循环。
进而引发整体社会经济的快速崩塌,陷入漫长的通货紧缩时代。
什么是资产负债表衰退?
下面我们以小老远炸鸡店为例介绍单个微观企业实体在经济周期中的实际现象。首先介绍下资产负债表的概念,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并称会计三大表,
其中资产负债表顾名思义主要体现企业当前的资产与负债状况。表单具体分为两栏,左栏体现公司当前的资产,右栏体现企业当前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
如下图是小老远炸鸡店最开始的状态,小老远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一招绝味炸鸡让自己的店面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当前企业资产负债表情况报告如下:

小老远努力工作,加上周围的人群有着稳定吃炸鸡的习惯。因此小老远炸鸡店有着稳定的收益,每年毛利率都能稳定在30%,因此他有了扩大生产的想法。
扩大生产需要现金,获取现金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稳扎稳打,逐渐积累利润并把利润投入再生产,但除非你从事的行业是写在刑法里的行业,不然利润积累的速度显然是很慢的;第二种方式就是借钱,通过举债快速扩展自己的商业规模,只要自己的店铺的盈利率大于举债的利息,那这种模式便可以持续扩展的。
这种方式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体现就是,资产负债表变长了:

但好景不长,因为炸鸡顾客的数量是有限的,加上其他竞争对手如肯琦基和麦当琦也看中了炸鸡市场的巨大潜力并加大了投入,市场逐渐开始供大于求,小老远炸鸡店的收益能力开始逐渐下滑。
而当商铺收益率慢慢开始低于借贷利息,显然这时候对于小老远的最优决策便是,收缩商业规模,变卖资产,偿还负债。实际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体现就是,资产负债表开始变短:

随后雪上加霜的情况发生了,由于竞争对手们也遇到了相同的发展瓶颈,因此大家陷入了甩卖竞赛,各种资产或者产品的价格开始大幅下跌,原本价值20W的店面现在只值15W,原本价值5W元的招财龙猫现在只值3W元,因此小老远炸鸡店的资产负债表进一步衰退:

单论变卖资产偿还负债的这种行为,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是一种非常负责的举措,是一个企业有着良好信誉的体现。但当社会上大多数企业都开始履行这种诚信有担当的优秀行为的时候,便实质性得引发了“合成谬误”,即好事加在一起反倒成了坏事。
而社会上大部分企业开始进行“负债表衰退”的严重后果便是,市场上的大部分资产都开始大幅下跌,进而引发雪崩式的负向循环。
而宏观上的市场资产大幅贬值,进而体现在普通人生活上的感受便是,失业率开始越来越高、越来越不敢超前消费、对未来的生活越来越没有信心。
怎么减轻资产负债表衰退的严重后果?
首先对于市场经济来说,资产负债表的增长和衰退都是周期性且不可避免的。因为自由市场缺乏统一规划,供给与需求之间总是此起彼伏的关系,求大于供的时候透支未来博取更高利润,供大于求的时候减少负债谋求修表,都是很自然的市场行为。
然而在减少负债修表的过程一旦操作不当,产生严重的经济雪崩式的崩塌,那将会让经济修复的周期大幅拉长,比如日本“失去的三十年”,需要以一代人为代价为90年代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买单。

很多经济学家在分析日本经济严重衰退的时候,总会将很大一部分责任甩给日本的银行,直接指责日本银行都是“晴天借伞,雨天收伞”的吸血鬼(日剧《半泽直树》中亦有相关记载)。
但辜朝明先生提出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观点,他指出日本银行在90年代并没有收缩自己信贷的规模和意愿,反倒是银行想往外借,但很少有企业来借钱。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当借出来的钱赚不到更多钱的时候,借钱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辜朝明先生将主要原因归咎于日本政府的无能,日本政府没有能出台更强有力的财政政策给于市场更强的帮助,没有通过大规模基建、财政补贴刺激消费的方式提升市场需求。而实际实行的各类货币政策,如降低利率之类的操作实在绵软无力,对挽救崩溃的局势没有起到任何效果,眼睁睁得看着市场雪崩式得滑入深渊,放任市场见底之后靠着市场自身的修复能力慢慢恢复。
而“重症下猛药”,便是辜朝明先生给出的应对严重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解法,通过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扩大市场需求,减轻衰退趋势的势能,刺激市场平稳见底,尽快恢复进入上升周期。

其实我看书时候很奇怪的是一点是,辜朝明先生并没有花太多笔墨来讲述广场协议,因为在其他讲述日本经济崩溃的资料中,广场协议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实我也比较认同这个说法,日本经济崩溃的核心诱因还是广场协议的签订,这个协议彻底堵死了日本政府可能的施政空间。

日本经济在60-80年代实现制造业快速增长的同时,本国1.2亿人口的内需其实也早已被消耗得一干二净。而强大的日本企业很快就找到了消耗过剩产能的办法,那便是大规模的出口,让全世界都成为物美价廉的日本商品的需求方,进而带动日本经济的持续增长。丰田的汽车、东芝的家电、索尼的CD机和游戏机,等等等等,强烈地冲击着欧美的本土企业。

然后,“爸爸的惩罚”来了,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简称“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签订对日本的直接后果便是,日元快速升值,同时带来的日本出口的严重下滑,实际体现就是1986年9月日本汽车对美的出口量相比1985年9月直接下滑15.5%[1][2],1986年的整体出口贸易额相比1985年更是直接下滑15.9%[3]。日本全民大幅透支未来以支撑起来的强大产能,快速得失去了需求市场,制造业严重的供大于需导致热钱快速流入股市与房市,导致最后的虚假繁荣,而虚假繁荣之后便是大家熟知的“失去的三十年”了。借贷透支出来的钱越来越赚不到钱,直到借贷利息大于收益,引发资产抛售的雪崩式崩塌。

当然日本的寡头企业肯定有办法解决出口受限问题,那就是赴美建厂。比如丰田就把大量的汽车生产流水线迁至美国,以摆脱日元升值带来的利润大幅下滑。但你大企业能跑,但大企业游的大量中小型零件供应商他们没有那个实力过去啊,于是对这些中小企业的企业主来说,负责的良心企业家们只能纷纷变卖资产还债、走向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困境,不负责的黑心资本家们则开始竭泽而渔,疯狂借贷、转移财产、摆烂破产,把风险甩给社会。
此时其实日本政府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更好的手段来进一步刺激内需的增长了,二战的战败让他们不能大规模提升军费、有限的国土与人口及已经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让他们没办法展开大规模基建、议会制的制度又让他们的政府跑马灯式的轮替导致政策延续性受限。因此,“广场协议”之后的日本政府,已经是一个没蓝也没绿还没有泉水可回的摆设了。

于是在此处,我斗胆对辜朝明先生理论的充分性做一个修正,那便是缓解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方式当然是政府要通过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侧,保证下行周期的经济平稳落地。但前提条件是政府要有足够大的施政空间,同时也得有足够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抵抗内外部势力对政策的干扰。
日本的惨痛经历对中国的启示
需要坦诚面对的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确实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危机,且在很多地方也确实与90的日本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
- 社会总产能严重大于社会总需求,人民劳动都太拼命,以至于没时间消费(just kidding)。
- 经济发展较为依赖出口贸易,内需不足当然要扩大外需,大家都一样。
- 外部势力干涉阻碍出口贸易,万恶的老美,这次玩的是关税战。
- 老龄化趋势同样严重,经济下行收入变少,年轻人都tm生不起娃了,经济上行期攒下巨量财富的一代人又tm猴精不消费。
甚至我们还面临着很多更严峻的问题:
- 未富先老,在89年危机爆发前夕,日本人均GDP已经到了2.53W美元[6],而截止2023年,中国人均GDP目前只有1.26W美元[7]。
- 尚未完成产业升级,彼时的日本已经完成了产业升级,在高利润率的汽车、半导体、造船业中,他们早已经处在了世界领先地位,而我们目前当前尚处在产业升级中。
不过相比于日本,我们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 十几倍的庞大体量,我们不光有着日本十几倍的人口优势,还有接近30倍的领土与矿产资源,体量上的优势不光让我们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也让我们在面对危机时总是有着更强的缓冲能力,凡事缓则圆。
- 国内基建还有较大发展空间,2024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负债率)约60.9%[8](当然城投债可能已经比较危险,急需化债。。。),还不高,还有大规模举债搞基建的空间,且各大城市还有较大的基建空间,如地铁、高铁建设等。
- 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作为后盾,让我们有足够强的底气应对外部势力的冲击,如面对关税战我们可以勇敢地说不;且经济下行期扩大军费,以军工业发展拉动经济也是一种很好的刺激经济手段。
- 民主集中制的优势,权力的适度集中有利于大型财政乃至政治政策的实施与推进,在面临风险时总是能迸发出更强的应对能力,如“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日本明治维新”。
- 摸着霓虹酱过河,霓虹酱虽然没给我们留下太多正确的路线经验,但好在他们替我们总结了很多错误的教训了,就跟鱿鱼游戏玻璃桥那一关一样,前人踩碎的玻璃,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危机的消除。
- 庞大的人才基础,2025年中国将有1222万的大学生毕业,要知道截止今日(2025.06.22)世界上人口数量超过1200W的国家和地区都只有80个[9],所以我一点都不担心中国产业升级发展,因为庞大的人才基数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失败。
总之还是不能一概得将中国的近况等同于日本,尽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我们总有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而通过充分的数据调查,客观的数据总是让我感觉格外自信。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确实处在一个下行的周期,甚至时至今日这个下行周期还没有要见底的趋势,但是我相信我们肯定能比日本更快地走出困境,可能是5年也可能是10年,但至少不会是30年整整一代甚至两代人的代价。所以我们用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作为结尾吧: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附录 – 辜朝明先生的家族简介
最后再简单讲点作者辜朝明先生的家族故事。
辜朝明先生是知名的中国台湾裔美国籍经济学家,现任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员、早稻田大学兼任教授。他生于日本神户,是鹿港辜家辜宽敏的长子。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一下他传奇而又显赫的家族了。
辜朝明先生的父亲是辜宽敏,是出生于日据台湾时期的台日混血儿,知名台独人士,而且是那种早在常公虎踞台湾的时代,就已经在谋划并参与台独的元老级人物。站在我们的立场上,所谓“台独”立场必是与我们势不两立的,但现代社会搞“台独”和常公时代搞“台独”完全是两码事,当年搞“台独”可是要冒着杀头的风险。对于这种拿生命做赌注来贯彻自己信念的人,虽然不认可他的理念,但我还是认可他的勇气的。显然这种勇气在现在的“台独”群体里已经越来越少了,甚至有一大群人一边身体上赚着大陆的钱,一边嘴巴上喊着“台独”,革命还没成功,同志们就已经只会喊口号了。
辜宽敏的父亲则是让鹿港辜家实力腾飞的核心人物–辜显荣。辜显荣为人非常懂得审时度势,“表里比兴”,1884年,十九岁的辜显荣前往台北城当苦力、轿夫干起,很快就在清朝官商界如鱼得水,蔗糖、煤炭生意做的飞起的同时,还拿过清廷的五级军工。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之后,辜显荣更是单身一人出城延请日军进入台北城,“太君,跟我走”,在日本人的庇护下,鹿港辜家的实力进一步增长。老辜不光事业起飞,生活上更是多妻多子,一生共有妻妾六房,其中最后一妾是日本女子岩濑芳子,即辜宽敏的生母,辜朝明先生的祖母。
1936年辜显荣过世后,他的家业主要被辜宽敏同父异母的哥哥辜振甫继承。辜振甫先生大义,虽然常公刚到台湾之时他也短暂参与过“台独”活动,不过后期他积极响应常公在台湾推进的土地改革,持续为台湾的建设努力贡献,90年代晚年的他更是成为“海基会”董事长,持续为推动两岸的和平做贡献,所谓“汪辜会谈”,就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在新加坡举行的两岸历史性会谈。
辜宽敏与辜振甫的侄子,也即辜朝明先生的堂兄辜濓松先生,在1966年与其叔辜振甫先生合创中华证券投资公司,而中华证券投资公司后期该组成了中国信托投资公司,再后来人们习惯将中国信托投资公司与其关系企业进行统称,合称为中信集团。(当然这个跟我们大陆的中信集团没有半毛钱关系,如果要展开后者这段故事,那又是一个伟大家族的宏伟叙事了)

引用
[1] 《THE U.S. AUTOMOBILE INDUSTRY:MONTHLY REPORT ON SELECTED ECONOMIC INDICATORS, NOVEMBER 1986》
[2] 《THE U.S. AUTOMOBILE INDUSTRY:MONTHLY REPORT ON SELECTED ECONOMIC INDICATORS, MAY 1988》
[3] Total Value of Exports and Imports (1950-) - Trade Statistics of Japan
[4] 东京地铁的发展历史
[5] 歴代内閣
[6] 日本历年人均GDP数据
[7] 中国历年人均GDP数据
[8] 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9] Countries in the world by population (2025)